三国时期,曹操在《龟虽寿》中写下了"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"的千古名句,将伏枥老马虽年迈却仍怀千里之志的形象,定格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。
"伏枥"二字,表面看是马厩中休憩的状态,实则蕴含深意。枥是马槽,伏枥即俯首于槽枥之间。这并非消极的蛰伏,而是积极的蓄势。如同弓弦拉满前的松驰,是为下一轮驰骋积蓄力量。
在石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"老骥伏枥"有了更生动的诠释。这里的老人虽年事已高,却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。七十岁的民间艺人仍在传授皮影戏技艺,八十岁的书法家每日临池不辍,九十岁的抗战老兵坚持给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,而在于是否始终怀有追求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青春的时代,但石城的这些"老骥"提醒我们:每个年龄都有其独特的美好。青年如朝阳,充满活力;中年如正午,担当重任;老年如晚霞,温馨从容。伏枥不是终点,而是新征程的起点。
那些伏枥的老骥,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曾经驰骋千里的辉煌,更在于此时此刻仍在思考、仍在创造、仍在奉献。他们伏枥的身姿,恰似石城古老的城墙,虽历经风雨,却更显庄严;他们不灭的志气,如同城中不熄的灯火,照亮后辈前行的路。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我们或许都该学会适时"伏枥"——不是退缩,而是沉淀;不是放弃,而是积蓄。让我们在忙碌中留出思考的空间,在奔波中保持内心的宁静,像那些石城的老骥一样,即便伏枥,心仍向往着更远的天地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stgw.com/product/409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01 15:28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