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是曹操《龟虽寿》中的名句,寓意着即便年事已高,依然怀抱远大志向。如今,这句诗在书法家侯堪虎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。他以“伏枥”为号,不仅是对自身艺术追求的诠释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践行。
侯堪虎先生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家,自幼习书,数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笔墨纸砚之间。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见长,笔力遒劲,气韵生动,既有古人的风骨,又不失个人的创新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并未因年迈而懈怠,反而以“伏枥”自勉,将晚年视为艺术生涯的新起点。正如夕阳余晖般,他以笔墨温暖人间,传递着文化的温度。
“伏枥”一词,源自古代马厩中老马伏于槽枥,却心系千里征程的意象。侯堪虎先生以此为号,意在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,但艺术志向不减,仍愿在书法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。他的作品中,常见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题词,这不仅是对自我激励,也是对后辈的勉励。他常说:“艺术无涯,人生有限,但精神可以永恒。”这种伏枥精神,激励着无数年轻书法爱好者坚持梦想,不畏岁月。
在侯堪虎的晚年创作中,他更加注重书法与生活的融合。他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,举办书法讲座,传授技艺,并以作品义卖支持慈善事业。他的“夕阳余热”不仅体现在艺术上,更体现在对社会贡献中。正如他的一幅作品所题: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,但他却以行动证明,黄昏时分的光辉同样璀璨,足以照亮他人前行的路。
侯堪虎先生的伏枥精神,是中华文化中“老有所为”的典范。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,年龄不是障碍,心怀壮志,便能永葆青春。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,他如老骥般伏枥前行,以笔墨书写人生,以余热温暖人间。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stgw.com/product/386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0-14 14:20:04